展览时间:2023年1月——2023年5月
展览地点:安徽博物院老馆东二楼
主办单位:安徽博物院
展览介绍: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黄绍京是一位默默耕耘且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既展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又另辟蹊径,探索、转变为一种“矛盾空间”的超现实面貌,倾注着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关切和对人生与世界的不断求索。
1953年,黄绍京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受教于吴作人、王式廓等老一辈艺术家门下。1959年,毕业后的黄绍京远赴青海投身美术教育工作长达二十七年。1985年,为照料母亲,黄绍京从青海调回安徽工作,长居合肥直至2000年病故。黄绍京的绘画作品时间跨度四十余年,涉及题材极广,朴素而绚烂是其艺术基调。但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黄绍京又以超越客观形象的内在认知探索出“矛盾空间”的艺术理念,黄绍京说:“我这样热衷于画矛盾空间,想提供一种理解现实的新角度,一种理解生活的新形式。”2011年和2021年,黄绍京的夫人郭鸿玲女士先后两次将1449件黄绍京画作、手稿等无偿捐赠给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其中,郭鸿玲女士所捐赠的40余本《黄绍京日记》,记录了黄绍京从1952年至1999年几近一生的风雨历程,其内容包括创作笔记、工作记录、生活事务、人际交往、阅读摘抄和晚年重读的自我批语等,可谓一部宏大的人生典籍,是研究黄绍京艺术人生的重要历史史料。
此次展览遴选了黄绍京油画作品120余件(套),对黄绍京作品和日记进行了对照性的梳理与研究,并作同步展示,此为《黄绍京日记》的首次呈现,意在使画家与观者跨越时空而直接对话,让画家的言语亦成为观者此刻的生命记忆,并获得另一种反观我们现实生活的艺术视角。是为“记·艺”。
前言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黄绍京是一位默默耕耘且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既展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又另辟蹊径,探索、转变为一种“矛盾空间”的超现实面貌,倾注着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关切和对人生与世界的不断求索。
1953年,黄绍京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受教于吴作人、王式廓等老一辈艺术家门下。1959年,毕业后的黄绍京远赴青海投身美术教育工作长达二十七年。1985年,为照料母亲,黄绍京从青海调回安徽工作,长居合肥直至2000年病故。黄绍京的绘画作品时间跨度四十余年,涉及题材极广,朴素而绚烂是其艺术基调。但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黄绍京又以超越客观形象的内在认知探索出“矛盾空间”的艺术理念,黄绍京说:“我这样热衷于画矛盾空间,想提供一种理解现实的新角度,一种理解生活的新形式。”2011年和2021年,黄绍京的夫人郭鸿玲女士先后两次将1449件黄绍京画作、手稿等无偿捐赠给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其中,郭鸿玲女士所捐赠的40余本《黄绍京日记》,记录了黄绍京从1952年至1999年几近一生的风雨历程,其内容包括创作笔记、工作记录、生活事务、人际交往、阅读摘抄和晚年重读的自我批语等,可谓一部宏大的人生典籍,是研究黄绍京艺术人生的重要历史史料。
此次展览遴选了黄绍京油画作品120余件(套),对黄绍京作品和日记进行了对照性的梳理与研究,并作同步展示,此为《黄绍京日记》的首次呈现,意在使画家与观者跨越时空而直接对话,让画家的言语亦成为观者此刻的生命记忆,并获得另一种反观我们现实生活的艺术视角。是为“记·艺”。
起点·殿堂
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18年所倡导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发展而来。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进行科系改制,改培养普及人才为培养艺术家,成立了第一个油画五年制本科班,并为此配备了最佳的师资阵营,其中,预科由韦其美授课,二年级素描由李斛授课,三年级素描、油画由艾中信授课,四年级由吴作人与王式廓合教,五年级毕业创作由王式廓指导,美术史为王逊授课。这一年,美院油画班在全国只录取了六名本科生和四名调干学生,而黄绍京便是被录取的十人之一,在美院学习的五年黄绍京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功底,在黄绍京的作品中亦可明显看出他与诸位老师的师承面貌。
远行·耕耘
青海,地处西北,巍巍高原,黄绍京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七年艺术生涯。1959年,黄绍京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艺术学校参加教学工作,1961年青海省艺校并入青海省师范学院,黄绍京协同组织筹建艺术系,后任艺术系教研室主任,担任素描、水粉、油画、创作、理论技法等课程,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此时的黄绍京在作品中多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并广泛吸收民间年画中朴素、细微、内容丰富的艺术特色,深入钻研绘画理论,创作了大量反映青海社会主义建设和独特地理人文风貌的作品,以淳朴、浑厚而又炽烈的色彩描绘广袤高原的风霜壮阔,激荡着对这一片土地和生命的热怀。
归处·寄兴
合肥,无异于黄绍京的家乡。1946年,十岁时的黄绍京随母亲从成都回到合肥生活,大学毕业后在青海艺耕的二十七年中,亦频繁奔走于西宁、合肥之间。1985年,黄绍京因母亲年事已高从青海调回合肥工作,直至2000年在这里病逝。与青海的高原风光不同,归来之后,黄绍京数次登黄山、游九华,创作了一系列徽风皖地的自然山水和合肥的城市人文景观,作品面貌更趋宛转细腻。黄绍京不断地探索和打磨艺术语言,对水彩、油彩、丙烯等多种颜料融合并用的绘画效果反复试验,深入营造画面的微差内涵,使之更为丰富与深刻地承载着画家的艺术理念与思想,含蓄而饱满地充盈着画面的气质与内蕴。
内观·矛盾
矛盾空间,是黄绍京所创作的最具鲜明性的艺术典型,在黄绍京1971年的日记中已有对矛盾空间理论研究的记录,并在其九十年代作品中大放异彩。所谓矛盾空间,其一般概念是运用平面的局限性和错视觉,表现客观世界中无法存在的空间,其每一个局部都符合视觉经验,而组合后的整体却是现实中不可能成立的错位空间。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黄绍京并不满足于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受荷兰艺术家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的影响,黄绍京开始热衷于对矛盾空间的探索,进而寻求一种超越实体局限、更靠近艺术真实的表达方式。
既非陈陈相因,亦非视觉游戏,此时黄绍京笔下描绘的已不仅仅是具体的物象,而是画家的整个人生观与世界观。在黄绍京矛盾空间作品中,局部的合理与整体的荒诞、现实与理想、真理与谬误、理智与激情、实境与幻境共存为一体,又融合其矛盾色彩观,使画面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艺术效果,蕴藏着画家对人生与世界的哲思。
结语
2000年,黄绍京病故于合肥,所遗大量艺术作品由夫人郭鸿玲精心守护。2011年8月,郭鸿玲老师将523件黄绍京绘画精品无偿捐赠给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2021年,郭鸿玲老师不幸罹患癌症,黄绍京遗作成为了她最后的牵挂。此后,郭鸿玲老师又陆续向安徽博物院无偿捐赠了926件黄绍京遗作及手稿等,在生命的终点,将毕生的艺术精华延续给我们。
受捐之后,安徽博物院妥善收藏黄绍京艺术作品,以我院“安徽省油画保护修复科研基地”为平台,配备专门、专业的文物储存设施,对黄绍京油画作品的基体材料进行分析和检测,并跟据研究成果前后四次对黄绍京作品开展了精准保护和修复工作,共保护修复黄绍京油画作品四十余幅,尽最大努力保存藏品的生命力。
守护藏品,回馈社会,我们谨以此展向黄绍京夫妇致以无限感怀与敬意!
{[{ VR_COMPATIBLE_ANDROID }]}
{[{ VR_ANDROID_DETAIL }]}